服務項目


什麼是 IoT?

物聯網 (IoT) 指的是實體物件 (「物品」) 的網路,它們被嵌入感測器、軟體和其他技術,目的是透過互聯網與其他裝置和系統連線並交換資料。這些裝置範圍涵蓋一般家庭物件到精密的工業工具。隨著今日 70 億個聯網的 IoT 裝置,專家預計這個數字在 2020 年和 2025 年間將成長到 100 億。
 

為什麼物聯網 (IoT) 如此重要?

過去幾年來,IoT 已成為 21 世紀最重要的技術之一。現在,我們能夠透過嵌入式裝置,將日常物件 (廚房設備、汽車、散熱器、嬰兒監視器、智慧健康手錶) 連線至網際網路,讓人們、過程和事物之間進行無縫通訊。

藉助低成本運算能力,雲端、大數據、分析和行動技術,實體事物只要人力介入最少,就能分享和收集資料。在這個超連的世界,數位系統可以記錄、監控及調整各個互連產品之間的互動。實體世界與數位世界相遇,並且他們相互合作。

哪些技術已經實現 IoT?

雖然 IoT 的構想已經長時間存在,但許多不同技術的最新進展卻讓其實用。
存取低成本、低功率感應器技術。價格實惠且可靠的感應器,讓更多製造商採用 IoT 技術。
連線性。網際網路的主機協定使得將感測器連接到雲端和其他「物品」輕鬆方便地進行資料傳輸。
雲端運算平台。雲端平台的可用性增加可讓企業和消費者存取他們需要縱向擴展的基礎架構,而不需要真正管理所有平台。機器學習和分析。有了機器學習和分析的進展,除了存取雲端儲存豐富且多樣的資料之外,企業也能更輕鬆快速地取得洞察力。這些聯盟技術的出現持續推移 IoT 的界限,而 IoT 所產生的資料也同時提供這些技術。
對話式人工智慧 (AI)。在神經網路的進展,將自然語言處理 (NLP) 引入到 IoT 裝置 (例如數位個人助理 Alexa、Cortana 及 Siri),讓它們對家用更具吸引力、經濟實惠且可行性。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2022 年全球有5500萬人罹患失智症,預估在不久之後的2030年就會增加到7800萬;而到了2050年更將多達1.39億人。換算成時間,大約每3秒就有一個人失智,其中有10%的患者年紀不到65歲。

而在65歲以上的銀髮族群中,女性罹患失智症比率大約8.1%,高過男性的5.4%,這或許是因為女性的平均壽命比較長。一般而言,年齡愈大,失智的比率愈高,從台灣不同年齡層的失智症盛行率,也可以看出這樣的趨勢。

大約20年前,荷蘭成立了全球第一個失智村,法國在2年前跟進,亞洲的日本各地也有愈來愈多的「團體家屋」。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日前公布的報告,截至去年9月,全球罹患失智症的人數已超過5500萬人,而且持續增加中。

世界衛生組織心理健康和藥物使用部門希爾表示,「事實上,超過60%的失智症患者生活在中低收入國家,由於人口老化,我們預計到2050年,失智症患者人數會增加到1.39億人。」

WHO指出,2019年,全球因失智症衍生出的相關成本已達1.3兆美元,到2030年將增加到1.7兆美元。因為失智症無法痊癒,加上患者狀況時好時壞,幾乎得24小時有人看顧,照護成本之大,對家庭和社會都是沈重的負擔。

相對於早年集體式的養老院,「在地老化」是後來興起的觀念,正逐漸成為先進國家長照政策的主流。荷蘭1993年率先全球,在首都阿姆斯特丹建造了第一座失智村「霍格維克村」;法國則在2020年跟上腳步,在西南部的達克斯市開辦全法第一座阿茲海默村——「朗利村」。

朗利村的概念是,讓失智的阿公阿嬤,在安全的環境中,自己完成日常活動。這裡的照顧比例是1:1,另外還有志工,只是這樣規格的服務,營運成本也很龐大,每年高達630萬歐元,但是由政府補貼一半以上的預算,讓這座失智村能夠無後顧之憂,全心陪伴失智長輩跟家屬度過人生難關。